文旅深度融合非遗创新传承 - 研学动态 - 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

热门关键词:  推广  旅游  线路  研学基地

文旅深度融合非遗创新传承

作者:   来源:中国旅游报   时间:2018-07-11 18:08:00  

当我们回顾旅途,发现非遗无处不在,有人在苏州园林听了一段昆曲,有人在新疆品尝了一个烤馕,有人在内蒙古欣赏了一曲呼麦……这些都是非遗在旅游领域的体现。目前,我国有3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5550项,在国家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进一步加深。

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的修订中专门增加了一段:“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影响”,由此可见,处理好非遗与旅游关系,是各国都重视的课题。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联合主办了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高级研修班,邀请非遗领域专家学者系统讲解非遗知识,其中有很多观点对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具有启发性。

重新理解非遗

今年84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在研修班上深入浅出地讲道:“烤鸭不是非遗,从养殖、催肥、宰杀到烤制的过程才是非遗;茶叶不是非遗,从种植、采摘、烤制到饮茶的过程才是非遗。”

一些人将非遗简单地等同为具体实物,显然是片面的。还有一些人提出,非遗是文物、是不能改变的,这也是片面的。《公约》对非遗的定义中明确提出,非遗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所说,非遗是我们日常实践着的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是活态传承的文化传统,它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非遗由谁来认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说,非遗只能是由那些传承非遗的社区、群体或个人来确认,没有他们的确认,无人可以单方面认定一项表现形式或实践是非遗。

记者在苏州采访时发现,在一些景区内,昆曲的表演形式突破了舞台的界限,演员走进园林,以园林景观为布景“实景演出”,让游客身处画中、融入戏里。这是昆曲传承者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主任温红彦在研修班上介绍了浙江东阳木雕技艺、江苏南通蓝印花布技艺的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非遗也不断创新发展,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把传统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

实践证明,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非遗传承者也受到旅游业的影响,创新性地传承非遗。

走进大众生活研修班上,业界专家列举了很多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案例,比如把少数民族刺绣做成眼罩、靠枕、笔记本封面,把少数民族书法作品做成装饰画……这些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这一点在旅游区内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那些符合游客需求、融入大众生活的商品,才能被游客带走。

   正如此次研修班上的授课专家所说,非遗是实践的,传承离不开实践,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实践来实现和体现。不能离开受众孤立地就传承说传承。没有人看,没有人用,是构不成完整的文化传统的。

   对于非遗如何走进大众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非遗传播应与最新技术手段相结合,比如VR、AI技术。实际上,这些技术在很多景区已经有了广泛应用,透过VR、AI视角,游客不仅看到了美景,还欣赏到了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红强调了大众娱乐对非遗传承的作用,比如,短视频网站的火爆,激发了大众发掘身边非遗的热情。实际上,记者发现,大众娱乐也日益成为旅游风向标,很多“网红”景点就是最好的印证。

   当然,非遗走进大众生活,要以保护为前提。《公约》明确要求,应当特别注意避免商业性滥用,以可持续方式管理旅游业。《操作指南》也明确提出,确保文化遗产的活性、社会功能和文化含义不会因旅游业削减或受到威胁。

   兼顾各方利益

   巴莫曲布嫫介绍,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其中也提出,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或个人应从源于这类遗产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保护中受益,特别是社区成员或其他人对其使用、研究、立档、宣传或改编。惠及传承人和尊重传承人是紧密相连的。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高丙中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非遗惠及各方的案例很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智能交互系统设计研究所所长冼枫介绍了“小小设计师探秘在湘西”的案例——基于非遗研培项目,把一些精选出来的苗银、苗绣、竹编等传承内容融入活动当中,精心打造校外研学课,让学生们和当地传承人一起深度交流。这项活动为传承人以及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当地相关传承人的收入增加不少。

   长期以来,大量实践证明,非遗与旅游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关负责人在此次研修班上所说,非遗与旅游过去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的联系更加紧密,未来的联系还会进一步加深。


首页 | 时政新闻 | 联盟简介 | 研学动态 | 联盟单位 | 政策法规 | 研学基地 | 联盟公告 | 联盟TV | 活动现场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7 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

地 址:中国●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太白湖区第23届省运会指挥中心E0627   秘书处:0537-2222409 15505375387(微信)

鲁ICP备11013863号-5

 

 
QQ在线咨询
联盟秘书处
217651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