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

热门关键词:  推广  旅游  线路  研学基地

中国旅游报:关注六大关键要素 推动研学旅行转型升级

近期,在各大旅游景区、博物馆和研学基地,统一着装、成规模、有组织的研学旅行团队随处可见。随着旅游市场全面复苏,研学旅行市场呈现火爆态势。研学旅行市场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产品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一些传统旅游产品被冠以研学标签;一些研学课程设计敷衍了事,同质化严重,缺乏教育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一些课程的研发人员专业性不强,部分课程缺少应有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效果;一些研学基地的课程还停留在提供场地、旅行线路安排和讲解服务阶段,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特点进行差异化课程设计,软硬件条件欠缺;研学旅行指导师水平良莠不齐,在课程执行和设计方面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都制约着研学旅行品质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笔者建议,推动研学旅行专业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客观理解研学旅行的内涵。纵观这几年研学旅行市场发展,可以粗略地将研学旅行划分为教育部门主导开展的中小学生集体研学旅行和旅游市场上具有探究式学习属性的泛研学旅行。两种形式都具有广阔市场。研学旅行发展不应仅局限于教育部门的教学安排,研学旅行参与主体不再拘泥于中小学生,各个年龄段都有研学的诉求,可以覆盖从幼儿园到老年的全年龄段研学;研学组织者不再拘泥于学校等教育机构,也可以是散客自发参与;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包含游学、夏令营、毕业旅行、企业团建、党建等多种类型。相关服务机构要深刻理解不同领域和年龄段的特点和要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诉求。二是深刻认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也是研学旅行区别于其他团队游的主要内容。要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学习和旅游的配比均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不等于简单的旅行线路安排,不等于书本上的知识在旅途中讲授,而应该是结合旅游资源、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相关教学安排,对开发相关研学内容、建立研学目标、设计研学单元、配备合适师资、策划研学形式、科学进行效果评估等的系统性安排。三是高度重视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养。2022年,研学旅行指导师纳入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研学旅行指导师是指策划、制订、实施研学旅行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员,是研学旅行活动具体执行者。一个优秀的研学旅行指导师不仅能够完成课程的讲授和实施,还应具备有课程开发和旅行方案制定的能力,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革新能力。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实的人才基础,需要行业、企业、院校协同联动,培养一批高水平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四是不断推进研学基地的建设。目前,各部门颁发的研学旅行基地牌子很多,基地的规模、类型差异很大,公众对基地的认知也存在差异。研学旅行基地作为研学旅行的载体和依托,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业务发展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研学旅行者与普通旅游者的区别,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在硬件设施上,要为研学旅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在课程开发上,要打造具有本基地资源和文化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在人员配备上,要建设专业素质过硬、服务水平优良的人才队伍。对于研学基地建设,则要加强统筹规划,打造特色和品牌,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做好服务。五是充分尊重知识与服务的价值。研学旅行服务机构是保障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引导社会认可研学旅行服务机构价值,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很多研学旅行服务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设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入研学旅行服务之中,为研学旅行者提供与研学内容相匹配的专家和服务保障力量,这些知识和服务的价值应该被社会认可。六是持续完善研学旅行的行业监管。研学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跨界竞争激烈。目前,研学旅游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同专业背景的机构和企业正通过转行或以投资的方式不断加入研学旅行产品提供者行列。很多机构是否涉嫌超范围经营旅游业务,经营研学旅行业务是否合法合规等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部门可以从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标准制定等方面规范相关经营主体行为,引导市场良性发展。总之,研学旅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政府主管部门职能的协调配合以及不同研学旅行服务机构的通力配合。同时,也需要加强研学旅行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完善相关标准。(龙飞高敬敬)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3-05-31)

济宁着力打造研学旅游高地

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全景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围绕“游读济宁体验圣地”品牌,深入挖掘儒家文化时代价值,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拉长旅游产业链条,让游客在济宁“游中学、学中游、游中悟”,全力打造研学旅游“济宁样板”。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全市紧紧抓住全省研学旅游率先突破济宁这一契机,不断探索新路径,深度开发整合要素资源,创新研学游产品体系,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研学旅游目的地品牌、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游主题营地、研学旅游课堂于一体的“1+3”研学旅游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文化济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台《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修学游发展打造全省修学游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启动实施研学旅游“十百千”工程,策划开发十大有市场影响力的研学旅游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研学旅游品牌,建设提升100处功能完善的研学旅游基地,培养选拔1000名专兼职研学旅游文化使者。2016年,济宁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印发济宁市促进旅游投资消费奖励办法的通知》;2017年,11个市直部门联合印发了《济宁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济宁市研学旅行协会和济宁市远景研学旅行研究院,形成了助推研学集群产业发展新引擎;重新修订了《济宁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规范》,制定了《关于严格规范研学旅游基地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宁市研学旅游指导师服务规范》,实现了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动态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1处、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处、首批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1处、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处、中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示范基地1处、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处。2019年,济宁市精品旅游(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分别入选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7家研学旅行产业集群企业纳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储备库动态管理,并获得省“十强”产业集群105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支持。研学游客过夜游平均停留天数达2.3天,研学旅游已成为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之一。二是打造研学旅游品牌。依托风景名胜、历史遗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文化和旅游资源,着力强化规划引导、规范管理、规模提升,重点打造了三孔景区、尼山圣境等42家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命名了市级“十佳研学旅游基地”。2016年,曲阜市获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曲阜三孔景区同时获得“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也是全国首批,济宁作为世界儒家文化旅游修学中心、国际研学旅游目的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年,邹城孟庙孟府景区被授予“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称号,成为全国首批。2017年11月,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授予“2017-2018年度中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12月,曲阜“三孔”景区、孟庙孟府孟林景区双双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通过整合研学旅游资源,济宁已相继推出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运河微山湖休闲游、儒乡生态休闲游四大主题线路产品和“拜圣习儒”“走进水浒”“圣地研学”“运河访古”“湖上泛舟”“儒乡农耕”六大体验性游览活动。“儒学经典游学之旅”跻身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十大游学精品线路。各研学旅游企业不断加大研学课程开发力度,相继研发推出古礼、民俗、非遗、六艺、国学、科技体验六大类50余项课程,其中包含拜师礼、开笔礼、成人礼、礼射等研学旅游课程,打造了以《金声玉振》《邹鲁礼乐》为代表的旅游演艺精品。其中,《去圣地,寻找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开通研学旅游高铁推广专列,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等活动,“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获中国旅游营销创新奖,孔子的“为人之道”、孟子的“民贵之道”、鲁班的“精工之道”、水浒的“大义之道”等成为山东十大国学之道研学旅行品牌产品。三是借势发力开拓市场。2016年9月,举办了中国(济宁)国际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峰会,发布了《中国(济宁)研学旅游基地标准》和《中国(济宁)国际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峰会曲阜宣言》;2017年9月,接待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考察采风团,举办了“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成立大会”,联盟秘书处设在济宁;2018年开通“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官方网站、印发了《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了“探寻中国智慧之源——首届全球孔子学院山东文化旅游推广峰会”,44名孔子学院院长齐聚曲阜,精选全球30个孔子学院作为济宁旅游宣传驿站;在曲阜举办2018中国(济宁)研学旅游国际营销大会,重点海外旅行商、国内重点客源市场旅行社、全球研学旅游专家、国内外旅游学者、高校学生代表等相聚一堂,相约“东方圣地”,探寻智慧之源。
(2022-09-20)

中国文化报:广西让研学旅行成为青少年“第二课堂”

今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鼓励大中专院校、社会组织、家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此前,广西推出了20条研学旅行精品路线,涵盖全区14个设区市各研学旅行景区,课程涉及农耕、非遗、工业、红色、民俗、自然等多个方面。这些精品线路形成有内涵、有特色、有深度的研学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在推进全区文旅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让研学旅行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世界自然遗产南方喀斯特组成区域之一,地学资源丰富。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的优势,近年来,桂林市相继推出“学做小小科学家”模拟考古挖掘体验活动、“从鱼到人——生命演化和科技发展”研学实践活动、“追寻大象游象山”地学旅游体验活动、“天目地学博物空间——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多条地学研学旅行线路,独具特色的精品地质地学和考古研学课程备受市场青睐。“地学旅游是新兴的文化旅游业态,桂林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地学产业资源,为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黄燕表示,今年3月,该市累计接待春季研学团队近7000人次。广西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不仅拥有独特而广袤的喀斯特地貌,动植物资源也种类丰富。3月19日,在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生态旅游区,崇左市高级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旅行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看到白头叶猴矫健地攀爬岩壁,在树间自由跳跃采摘嫩叶,让我们对这种珍稀动物的习性有了更多了解。”学生吴佳玲说。崇左市高级中学校长谢超洪介绍,此次研学活动从生态学、野生动物保护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参观白头叶猴展示馆,并对白头叶猴种群进行野外监测、生存环境调查,增强学生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信息科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努力创建一批高标准的研学旅行基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开发一批高品质的研学旅行产品,推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体验民族文化之美“干栏式建筑如何搭建”“民族刺绣的文化之美在哪里”“铜鼓具有怎样的演变过程和铸造方法”……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各校区的近千名学生带着一串串问题,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别样的非遗研学旅行。“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专题教育,积极探索青少年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科普场馆创新与发展等能力贡献博物馆力量。”广西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吴伟镔说。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目前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共914项,省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体系日趋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广西各地的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前来文博单位、非遗工坊开展研学旅行的学生团队络绎不绝。在柳州的螺蛳粉产业园,每月有数千名外地游客、学生来到这里旅游、参观、研学;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花竹帽编织技艺传习示范基地,一顶顶精美的毛南族花竹帽让前来参加研学的小朋友惊叹不已;在合浦县月饼小镇,东坡学堂常年开讲,孩子们可以了解月饼的前世今生,还可以亲手制作月饼……“‘非遗+研学’有效丰富研学资源和产品的多样性,也让年轻人在参与非遗传承和传播中体验民族文化之美,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有关负责人说。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近日,南宁学院组织受助学生赴全州县开展“忆百年征程行红色之旅”资助育人研学活动。在3天的活动中,同学们参加了红军营拓展训练、走访才湾镇毛竹山村、重走湘桂古道、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通过现场教学,深切感受“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战斗很惨烈,红军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天动地,震撼心灵,我们很多同学在参观中流下了泪水。”学生小蒙说,研学活动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近年来,全州县注重深入挖掘、保护和运用红色资源,紧扣红军长征故事,融入乡村振兴成果,积极探索出红色研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通过串联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红色美丽村庄、‘红色湘江’基层党建先锋体‘一村三园’等本地特色资源,建设涵盖红色教育、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内容的现场教学点31个,开发研学线路8条,打造‘党性教育+素质拓展+互动实践’的‘开放式课堂’。”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运良说。在交通助力研学旅行方面,广西铁路部门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融合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十大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内容,设计推出13条党史学习教育定制线路,群发红色教育主题列车,使铁路红色专列成为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发展的高速“引擎”。“‘十四五’期间,广西继续深挖红色文化底蕴,有序推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做大做强红色教育培训,构建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新业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谢日万表示,红色研学旅游线路依托纪念设施和遗迹遗址,给游客仪式感和神圣感,感悟革命先辈的铁血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游客成为红色文化传承者、红色精神传播者,鼓励后人在新时代再创辉煌。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5-18)

中经评论:研学旅行当“学游并重”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对于研学旅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也正是“研学”二字。若学生仅仅是“到此一游”,就失去了在游览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的“研学”本质。因此,要改变“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状,需要充分挖掘研学旅行的优势,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期,在文旅行业加快回暖、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暑假即将到来的背景下,研学旅行受到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成为旅游市场又一大亮点。  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研学旅行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收获成长,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数据显示,2019年研学旅行人数480万人次,2021年达到494万人次,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研学旅行市场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红色研学、科技研学、乡村研学……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研学主题越来越丰富,研学范围也愈发广阔。  然而,在研学旅行市场日益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准入门槛较低、运营水平良莠不齐、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例如,调查发现,浙江省经营研学业务的机构有数千家,其中多数是培训机构、俱乐部、教育服务咨询类企业,但并非都具有开展研学旅行的资质。又如,广东一名学生家长曝光学校组织研学活动5天收费5980元,引发社会对研学收费标准的质疑。对此,一些地方已经着手制定管理规范,整治资质不明、价格虚高等乱象,推动市场有序发展。  还有些研学旅行产品缺乏专业性、流于形式,存在“游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研学旅行同时具有教育和旅游属性,优质的研学旅行应当是“学游并重”的旅行产品。这也是它与其他种类的旅行、课堂教学相比所具备的独到优势。对于研学旅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也正是“研学”二字。若学生仅仅是“到此一游”,就失去了在游览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的“研学”本质。因此,要改变“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状,需要充分挖掘研学旅行的优势,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研学旅行市场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基地建设、线路设计、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从目前行业发展状况来看,研学旅行市场亟待整合完善,形成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统一的标准,对研学旅行进行专业严格的政策指导,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服务机构良性竞争。  进一步来说,在教育模式创新方面,有能力的中小学校可以将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产品开发方面,研学旅行运营机构可以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保障课程设计、研学地点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在基地建设方面,则需要文旅等相关部门把关,以规范接待资质和标准,强化安全保障。  提高研学旅行的水平和质量,关乎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发展,更关乎孩子眼界的开阔、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以及兴趣和潜能的激发。期待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研学旅行能够真正体现“学游并重”,为孩子打造一片新的学习天地。(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
(2023-05-31)

研学旅行在新疆扎根抽芽破土

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集沉浸式探究、互动、体验于一身的研学旅行受到热捧。对于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各具特色的新疆来说,研学旅行正在扎根、抽芽、破土。“研学大美新疆与自然万物共生长”新疆研学旅行推进会日前在克拉玛依市召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疆内高校、各地文旅部门、研学有关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等40余家单位3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新疆研学旅行共话新机遇、谋划新思路。一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商、合作共赢的宽广道路已然铺就,新疆研学旅行的未来清晰可见。“研学之城”树立文旅新标杆说到去新疆旅游,大家会想到阿勒泰的喀纳斯、喀什的古城、吐鲁番的葡萄沟、伊犁的那拉提、博尔塔拉的赛里木湖等等,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目的地一定不会是克拉玛依。作为新疆研学旅行推进会的举办地,克拉玛依因石油工业闻名遐迩,也因研学在旅游这一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新疆旅游人数相继突破1亿人次、2亿人次……增长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旅游收入,旅游业成为不少地方的富民支柱产业。克拉玛依市地处新疆北部,工业领域荣誉多,诸如“共和国石油长子”等等。荣誉之外,这座城市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研学资源可供深入挖掘,包括以独库公路、独山子大峡谷、世界魔鬼城、黑油山等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石油工程实训中心、现代油田生产现场、新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科技资源,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红色场馆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国家级高新技术科技园、新能源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大学城等为代表的社会资源。同时,借助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为联动各地开展多样化主题研学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12月17日,学生在克拉玛依市文博院“探秘白垩纪”恐龙科考研学活动中听老师讲解恐龙化石的形成及发掘方式。再克娅·阿不都热衣木摄2021年,克拉玛依市正式提出打造“研学之城”。同年8月,克拉玛依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出台《关于培育克拉玛依市研学产业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打造“研学之城”的具体任务。“经过3年多的集中打造,克拉玛依已在‘研学之城’整体规划布局、研学内容体系开发、示范引流活动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研学基地打造、研学品牌传播、研学产业孵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实践经验,并总结出一套可持续的‘研学之城’产业发展模式。”克拉玛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小三介绍,以克拉玛依城市实践案例为内容支撑的“研学之城”词条已被百度百科正式收录,成为目前国内首个以研学为特色的城市级案例,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已逐步形成。新疆研学旅行推进会上,由上海井上书文化发展中心负责的“研学之城”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围绕产业运营、城市营销、金融服务三个层面实现市场资源聚合、供需精准对接。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浙江、海南及疆内的文旅企业、相关机构在现场展开宣传推介,进一步推动业内交流合作。 独山子区今年打造了以独库公路筑路历史为背景的实景演艺剧《独库天路》。”新疆天骄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思萌介绍。北京新东方沃凯德国际教育旅行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张辉表示,希望借这次机会,跟同行业兄弟单位一起,打造更加符合目前教育板块要求的产品。研学旅行绘就文旅新图景面上谋篇布局,点上精雕细琢,线上凝聚特色。不只是克拉玛依,为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和推进旅游兴疆战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调动各地积极性,在引导推动研学旅行发展上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尝试。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古村落、博物馆、科技馆、大中专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旅游资源,可建设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这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结合实际,深耕自然和人文资源,策划推出了一批集合人文地理、科普教育、历史文物、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的研学优质课程和精品线路,不断推陈出新具有探索性、趣味性、创造性的研学旅行主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余洁表示,全疆研学游发展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气象。——深掘潜力上,开发丰富旅游资源。新疆优良级旅游资源3190处,占全国旅游资源分类中8大类的100%、31个亚类的96.77%和155个基本类型的83.87%,其中特级旅游资源12处、五级旅游资源47处,是全国旅游资源类型最全、高品质旅游资源数量最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省区,是寻求“诗与远方”的理想之地。——做强基地上,截至2023年11月,全疆共评定了45家自治区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包括13家教育部认定的全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初步形成了以新疆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为代表的高品质文博场馆基地,以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毛泽民故居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基地,以新疆科技馆、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为代表的科普教育基地,基本形成了自治区、地州市两级动态交织的研学实践基地网络群。——线路研发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沿着总书记足迹前行”为主线,组织疆内旅游院校专家、研学机构、各大旅行社负责人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红色研学精品旅游线路产品开发踩线活动,统筹政府、高校、企业各方资源力量,创新性做到了红色研学旅行线路开发、宣传促销、市场推广、客源培育同步进行,形成了产业闭环。推进会发布了自治区首批12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将重点在‘学’字上做文章,在‘研’字上下功夫,继续发掘研学资源,延伸研学价值,提升研学旅行服务水平,希望每一位来新疆研学实践的同学,都游有所感、学有所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处长汤太志说。研学展望激活文旅新动能新疆研学旅行市场潜力巨大,但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产业痛点亟待解决。克拉玛依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晓佳在分享打造“研学之城”经验时提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诸如市场主体不明确、运行机制不规范、课程产品评价标准不一致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克拉玛依市编制发布了《城市研学旅行活动服务指南》,以标准规范引导研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并总结经验,提炼模式,形成了《克拉玛依研学之城发展报告》。同样,面对“游”多“研”少、专业人才短缺、区域研学精品课程匮乏等挑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积极统筹,倡导以人为本,联动各方共同努力构建符合青少年特点、接地气、有内涵的创新研学课程体系。“做好研学旅行工作、做精课程,要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把研学旅行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来抓。”余洁说,“还要在打造新疆特色研学旅行品牌、研学旅游项目和研学基(营)地建设、加强兵地融合和区域合作、加强研学旅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新疆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研学旅行市场有序健康运行,除了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科学统筹、各部门相互协作,更需要积极推动和引导学校、社会机构、行业组织等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多领域共赢的良好局面。推进会上同步举办了“研学之城”专题培训班。哈巴河县千里画廊旅行社总经理张德力聆听后,感觉十分受用。“会把学习成果‘带回家’,将家乡的天然风光和天然资源以研学的方式分享给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让他们更加了解大美新疆。”张德力说。“新疆研学旅行前景广阔。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又让新疆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点点滴滴都可以融入到研学旅行中。”新疆旅游协会研学导师王小燕说,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企业和研学基(营)地的交流合作,用行走的力量,向世界讲述中国新疆故事。来源:新疆日报审核:张令伟
(2023-12-20)

“老家河南”掀文旅热 业界共探文旅与教育融合发展

  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并于2024年再迎开门红,文旅产业持续释放向好信号。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河南迎来新一轮文旅产业发展机遇。2月29日,首届新东方·新文旅生态产业发展大会在河南郑州举办,大会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秉持“立足华夏之根,同生长共繁荣”理念。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师东坡在开幕致辞中介绍,2024年春节期间,河南省累计接待游客502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8.8%,这些成绩背后,是人们对美好旅行的心之所向。  郑州市金水区委副书记、区长张艳华表示,消费者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深度的城市热度不断升温,也衍生出了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旅行方式。  “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希望更多朋友踏上‘老家河南’这片沃土,深深了解、细细品读、慢慢回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新东方文旅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图为大会召开现场。(新东方供图)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在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旅游投资机构和各类旅游市场主体将面临创业、创新、重构、向前的新机遇。广大游客的组织方式、消费结构和体验诉求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应当用新要素、新动能构建全新的竞争力。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程遂营将“老家河南”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做了生动阐释。在他看来,厚重的文化资源是河南文旅发展的基础,同时,河南文旅由于区位交通和人口优势,迎来了发展良机。他建议河南要擦亮世界遗产,继续做好郑州的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文化品牌,同时,要用数字化引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中华文化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  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执行院长、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肖建勇用“释放”“回归”“分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回顾和展望中国文旅产业。他指出,2023年,文旅消费需求全面释放,“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全面到来,“线上做流量、线下做留量”成为不二选择,文旅产业将回归依靠自身产品实现赢利的“内生增长”模式。他强调,2024年文旅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只有强壮自己,才能抵御风险”。  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备受关注,结合新一代家长理念更新和旅行需求的释放,研学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会上,围绕“文旅产业与教育融合,创造研学实践发展新机遇”主题,多位与会嘉宾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表示,研学旅行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促进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应从战略高度进行高起点规划,在明确底层逻辑和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加强整体规划;要进行高水平组织,在构建链接协同和共建共享机制的基础上,注重统筹推进;要进行高标准执行,在标准有序、安全规范、多领域融合基础上推动融合实施;最后要有高质量保障,在打造高品质基地、课程、线路、师资基础上,注重科学、专业。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从十余年一线教育实践出发,分享了对研学旅行的思考。他提出,“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首先要让家长、学生、老师、校长意识到研学旅行的意义,通过研学,孩子们可以了解社会、自然和世界,学习更有动力,身心更加愉悦,提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应变等综合能力。他同时强调,研学活动要有主题和项目,做好调研、线路设计和课程开发,“研学不是普通的旅行,是带着研究项目,在大家共同学习调研基础上的旅行,是一种更有内涵、更有价值的旅行。”  大会期间,数字人“河文文”首次公开亮相。“河文文”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新东方文旅对河南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她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肩负起推广文旅的重任。图为数字代言人“河文文”。(新东方供图)  大会还进行了新东方文旅品牌的正式发布。新东方文旅集团面向成人、青少年及亲子等全年龄段群体,提供文化旅行、亲子旅行、国内研学、国际游学和营地教育等文旅产品,致力于打造有文化幸福感、有知识获得感、有个人追求感的高品质文旅服务。据悉,本次会议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新东方文旅集团联合主办,郑州市金水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河南新东方文旅、建业文旅承办。来源:中国侨网审核:张令伟
(2024-03-04)

研学旅行,别只“盯着”北上广

冬季研学旅行热正持续快速升温,今年最受关注的研学旅行目的地非东北三省莫属。日前,广西“小砂糖橘”的一场游学之旅不仅引发全网巨大关注,更让哈尔滨、漠河、长春、延吉等城市的优渥研学旅行资源被更多人看到,全国“小特产”奔赴东北体验“冰雪研学”的快乐也成为新趋势。以吉林省为例,近期已经有包括新疆“小葡萄”、陕西“小凉皮”、福建“小鱼丸”等多个研学团抵达长春,度过了一段精彩难忘又收获满满的研学之旅。而能够以精彩体验“接待”全国小朋友,与吉林省对研学旅行市场的重视和长期布局,以及对研学旅行资源和服务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密不可分。去年暑期研学市场的爆火有目共睹,但因为市场供给和主体混乱导致的乱象也引发业内关注和讨论。吉林省很早就将研学旅行视作发展文旅业态、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不论是从研学资源基础建设还是服务意识接待能力都走在了全国前列。01冬季研学旅行团“扎堆”涌向东北吉林漫山遍野的雪是冬季到东北研学旅行给南方小朋友们留下的最深刻记忆。早在“广西小砂糖橘”到访吉林时,小小身影出现在万科松花湖度假区体验滑雪的可爱样子就萌翻一众网友。从今年1月份开年,在东北旅游大热的带动下,一批批全国“小特产”来到了吉林,开启他们的寒假研学之旅。以长春为例,自1月24日就开始接待来自新疆阿勒泰市223名研学“小葡萄”,并为他们安排了走进一汽红旗文化展馆、吉林大学、吉林省地质博物馆等一系列感受东北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与科技文化氛围的体验行程,并安排了夜游松江中路、走进动植物公园、体验冰雪新天地等活动感受东北特有的快乐。如此规模研学团,也成为吉林省截至目前接待的最大的外阜团。除“小葡萄”之外,来自福建、西藏、陕西、的中小学研学团也都在近期抵达长春,开启属于他们的研学旅行,去雪地里撒个欢、打个滚,跟雪来一场“亲密接触”,吃一次地道的锅包肉、铁锅炖大鹅都成为他们对吉林、乃至东北的珍贵记忆。今年寒假正式开启前,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寒假生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就已经指导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开展研学旅游特色主题活动。其三项主题系列活动中的“走进林海雪原——冰雪主题研学旅游活动”就是以黑龙江和吉林为主要体验目的地。为了能做好相应的服务和保障,吉林省更是以“研冰戏雪悦游吉林”为主题策划了多条精品研学线路,还推出了包括门票减免、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奖补在内的30余项优惠措施,只为接待好来吉林研学旅行的学生们。事实上,吉林省重视研学旅游产业发展并不是从今年冰雪游大热才开始,在2023年发布的《吉林省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中,研学旅游也被作为16个重点行动之一写进文件中,这让吉林接下来更大力度发展研学旅游产业拥有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加之丰富旅游资源、深厚人文内涵,吉林将会是开展研学活动的“沃土”。02丰富研学资源支撑市场多元产品供给从发展研学旅行的自身条件看,吉林省称得上是得天独厚。首先是自然资源丰厚,为研学旅行中的动植物观察和景观观赏等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教材;其次省内民族众多,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文化内涵丰富,为研学旅行中的文化考察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此外,吉林省还拥有吉林大学等优质高校资源,可以为研学旅行提供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和整合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冰雪资源,吉林省拥有长白山、查干湖、松花湖、北大湖和长春冰雪新天地等冰雪景区,为研学旅行提供了良好的天然课堂和优越的实践场地。再看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中国旅行社协会公布《2021年度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复核结果公告》,全国共有31家单位通过复核,吉林省7家单位入选,截至目前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从拥有的全省研学旅游基地数量看吉林省更是拥有107个,覆盖历史、文化、艺术、红色、民俗、科技、生态、非遗、影视、冰雪、乡村、工业等多元主题方向。基于这样的资源支撑和基地配套,吉林省研学主题产品供给十分多元,且不同主题产品都特色鲜明,精品线路数量多,更新迭代也非常快。以2023年初公布的吉林省十大主题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为例,其包含了串联长春——吉林——通化——延边的“重温红色历史传承抗联精神”红色研学旅行线路,学生们可以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伪满皇宫博物院)、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磐石抗日斗争纪念馆)、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基地、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等,能够充分了解和体会抗战胜利的不易。还有走过延边州——长白山——白山——通化的“探秘火山俯瞰长白”生态研学旅行线路,可以在吉林省琵岩山研学旅行基地、长白山景区研学旅行基地、露水河国家森林公园研学旅行基地、吉林龙湾研学旅行基地感受吉林自然风景的壮美和丰富动植被。还有十分受学生们欢迎的可以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省抚松农夫山泉研学旅行基地、长影旧址博物馆、大安机车博览园参观体验的工业研学旅行线路;可以沉浸体验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火红村、查干湖渔猎博物馆、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研学旅行基地、百花谷朝鲜族民俗村、朝鲜族博物馆的非遗研学旅行线路;以及可以深度了解学习东北多元文化,参观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大关东文化园的民俗研学旅行线路等,都使得吉林省从研学产品丰富性上就已经具备突出优势和竞争力。03高品质研学产品需求下的“吉林机遇”经历了2023年暑期研学旅行市场的爆火,也让行业发展规范化以及对市场监管的完善性成为讨论焦点。就吉林省研学发展看,推动行业的规范化也很早就被提上日程。从时间线看,2018年时,吉林省就已经颁发了《吉林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2021年时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中又提出要积极开发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娱乐休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新型研学旅行产品。到2022年6月,吉林省更是成立了专门的研学旅行协会,这为研学旅行工作的继续推进提供了坚定保障。此外,吉林省政府鼓励发展研学旅游的措施也称得上是全方位覆盖:比如释放市场需求,鼓励幼儿园、大中小学校、老年大学及社会成年人展开研学活动;丰富产品供给,鼓励景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工业旅游示范点、文物文博单位、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按标准开展研学旅游基地(营地)建设、开发课程和产品;为市场参与主体松绑,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向研学旅游机构、旅行社开放;支持各地开展市(州)、县(市)级研学旅游基地(营地)建设与评定,制定标准,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研学旅游基地体系,因地制宜推动市场规范发展等。这些措施都为研学旅行参与主体如何规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就在今年冬季研学火热开展之际,吉林省再度发起了“践行诚信经营理念、优化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丰富研学旅游产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倡议,号召各市场主体共同探索研学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提升研学旅游服务质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可以预知2024年研学需求依然会爆火的前提之下,吉林省所提供的良好市场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对于企业而言一定是值得关注和深耕,拥有巨大潜力可挖掘的目的地所在。04前景巨大,2024研学旅游大有可为从发展阶段看,中国的研学旅游兴起较晚,目前仍属于成长期,但研学市场的成长速度却非常之快。艾媒咨询《2023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市场销售规模有望达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预计到2026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再看吉林省,其在校中小学生规模达218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为7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吉林每年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且主体和市场有逐步拓展扩大的趋势。对于吉林研学机构和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发展前景和机遇。以入选研学旅行基地的净月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例,通过深度挖掘景区特有资源,四季开展研学,沉淀出四个精品主题研学课程,在2023年成功接待了研学客群6万多人,冬季滑雪培训3万余人,冬令营儿童滑雪1000余人。因冰雪旅行而火出圈之后,2024年景区更是接待了来自重庆,广东东莞,成都,新疆,西藏,重庆,广西,西安,北京,上海等城市300多人,客源覆盖半径大大提升。这也使得其对新一年研学业务创造更好成绩充满信心。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因为研学旅行同时涉及教育的事业属性与旅游的产业属性,致使研学旅行一直在争议中发展,也是造成其难以走向规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一点,吉林省一直在尝试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在明确区分事业和产业界限的基础上,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关注研学旅游的经济效益之外,更加关注研学旅游“教育活动”作用,在研学的内容上,注重与学业知识的讲授和特定阶段的育人目标相适应。再比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推进研学旅游市场化发展。鼓励、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商圈、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导游向研学旅行指导师身份转换,助力旅行社转型升级,同时高标准举办首届研学旅行指导师大赛,引领向“学”新风潮,高质量组织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培育一批市场急需的人才队伍等。这些措施都为研学旅行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经验思路,也为更多企业可以参与其中抓住红利提供了可能性。可以预见,在千亿级市场前景下,吉林研学旅行市场将大有可为。
(2024-03-04)

中国教育报:推进研学旅行走规范发展之路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规范中小学赴境外交流的相关通知,要求严格审核把关研学活动,提升活动实效。作为“文化+教育+旅游”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下蓬勃发展,也为儿童青少年的校外实践提供了崭新思路。然而,我国的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准入门槛较低、市场良莠不齐等问题。例如,部分研学旅行定价随意、资质不全、安全保障堪忧,还有部分教培机构以研学之名非法办学。确保研学旅行的公益属性,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政策的要求。儿童青少年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研学旅行活动的加持,在强健体魄、探索世界的同时,实现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优质的研学旅行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在了解国情的过程中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并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减轻各方顾虑,真正发挥研学旅行衔接校内外教育的功能?如何才能让儿童青少年享受到真正优质的研学旅行产品,研有所得、行有所获?一是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应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将研学活动融入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制定出台研学旅行建设、接待、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相应标准,并严格评定等级,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研学教育机构的准入门槛,加强对研学旅行产品内容和资质的审查,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时突出专业性。明确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和非营利性,积极为优质研学旅行提供适当的奖助机制。同时,明确学校的把关责任,对乱收费行为实行“零容忍”,并严肃追究责任。二是进一步加强各主体协同建设,统筹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更有针对性和更加优质的研学旅行项目。加强学校与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的联动,将专业的教育知识、旅游资源和成熟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同时鼓励学校积极参与研学机构的课程设计,使研学活动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各大研学机构应加强研学导师的培养,推动形成“教师把控、导游引导以及专职研学导师指引”的管理体系。通过多维度的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研学旅行服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参与研学旅行活动。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研学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家长、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度。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相关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家校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参与活动的主动性,避免把研学旅行等同于观光旅游。期待在研学旅行方面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学校认真组织、家长大力支持、学生自愿参与”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功效,助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组织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4-03-25)

经济日报:守住研学旅行教育功能

中消协近日公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案例中提到,部分研学旅行团存在货不对板、价格虚高以及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研学旅行市场在标准规范、内容建设、师资水平等方面都亟待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研学游供给方良莠不齐有关。部分资质不够的机构将旅游产品稍作“打扮”,就披上“研学”外衣高价售卖。研学旅行并非无规可循,我国此前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就对人员配置、旅行产品、服务项目、安全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考虑到研学项目涉及多个部门,需加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监管协同,最大程度发挥监管合力。同时,要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研学营地和研学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研学游的“游”是载体,“学”为本质,这也是消费者选择研学旅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学生真正增长见识、收获新知,就要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一方面,研学机构需专业且守规矩、因地制宜开发研学旅游产品,要区别于一般的旅游产品,注重课程的社会性、教育性和公益性;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建立研学产品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对不同机构研学游活动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优质研学游机构提供适当的奖励,对虚假宣传的研学游机构零容忍,建立失信名单,加大惩罚力度。研学旅行能不能真正达到效果,带队导师起着重要作用。2022年,人社部将研学旅行指导师作为第一批新职业信息向社会公示。但目前研学旅行指导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如何获得资质,仍缺乏统一规范认证。应加快形成导师管理、资格认证的统一标准,推动专职研学旅行导师职业培养,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守住教育功能,才能确保研学活动与教育目标相契合,让学生真正做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游有所乐。本文来源:经济日报审核:张令伟
(2024-03-31)

光明日报:非遗研学游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

今年的清明假期,不少地方发扬节气特色、整合文化资源,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大批精品文旅活动。其中,非遗研学游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有趣的体验形式以及丰富的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成为课堂之外首选的文娱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从运用活字印刷术印拓清明诗词,到用亲手制作的纸鸢追风拾野,再到品尝一个个馅料饱满的青团……广大青少年在清明假期纷纷加入非遗研学游,深入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非遗研学的独特魅力在于“亲”,这种“亲”的体验不仅是感官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历史亲情和民族亲缘。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文化符号,清明节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意涵。亲手触摸经过岁月沉淀的非遗技艺的过程,更是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当非遗走到青少年手中,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深邃触手可及,非遗也走进了青少年的心里,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纹理温度,了解非遗的艺术价值。而正是这种“亲”的体验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育了青少年们的民族自豪和“小小传承人”的使命感。非遗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走向青少年,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长远看,非遗研学游的火热,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奠定基础,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推动非遗研学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内容。推动非遗研学,关键在于激活资源。非遗作为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其种类之丰富,犹如浩渺无垠的星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医药、民俗等共同织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壮丽图景。如何让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萌芽,得到充分的关注、发展和传承是要解答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梳理非遗项目、挖掘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将民间技艺和文化碎片串联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资料库。今年年初,“狍角帽”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珍贵的价值在短视频平台出圈走红,吸引了不少游客到呼伦贝尔市文化馆亲身体验。拿着沉甸甸的狍角帽,走进精心布置的生活场景,仿佛置身于大兴安岭林海深处即将迁徙狩猎,切身体会到森林文化。可见,基于本土非遗项目、讲好当地故事是推动非遗研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非遗研学,重点在于深度融合。首先是平台的融合。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时期,教育部已经在全国遴选命名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开发了6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351条精品线路,不断融合已有研学平台,搭建集非遗基地、保护传承、研学培训于一体的实践教育平台。同时,完善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场所和传承人工作室建设,增强互动演示和体验教学。其次是空间的融入。将非遗项目尤其是当地代表性项目有机融入旅游空间,搭建打造非遗展示与技艺传承的特色景区,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再次是人才的融合。开展双向培训,提升研学导师在非遗领域的专业素养,增强非遗传承群体的传播意识和能力。推动非遗研学,核心在于开发精品课程。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围绕乡土情、家国情开展系列化、层次化的研学课程设计,确保活动的教育性和公益性。去年年底,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启“应时循节学非遗”二十四节气系列研学活动(冬至篇)广受好评,活动通过习历史民俗、寻冬至展品、赏经典诗词、做冬至手作、制传统美食等环节,带领青少年跟随先人的脚步,了解冬至节气的自然规律,品味冬至文化内涵,做到巧妙传播民俗知识,使非遗和研学交互辉映、相得益彰。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非遗+研学”这一创新文旅形式当如涓涓细流,为文脉赓续注入源源活水。诚然,非遗研学游的健康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这种坚持与努力不仅体现在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上,更在于将其与教育理念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作为课堂延伸,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积极关注并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使研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勃勃生机。(作者:刘玉洁,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来源:光明日报
(2024-04-12)

工人日报:研学游走俏,服务标准要跟上

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线下活动名额几分钟就被抢空研学游走俏,服务标准要跟上近期国内疫情零星散发,旅游业受影响明显,但研学类旅游产品异军突起,走俏迹象明显。同时,市场出现良莠不齐等问题,质量及服务标准还有待提高。 “今天的研学路线是,从景山沿鼓楼大街到烟袋斜街,再从银锭桥路过前海到万宁桥,最后经过地安门、米粮库和恭俭胡同回到景山,登上‘紫禁之巅’俯瞰中轴线。”近日,十几名小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参加“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研学旅行活动。每个学生手中都拿着纸笔,边听导游讲解边做笔记。近期国内疫情零星散发,旅游业受影响明显,但研学类旅游产品异军突起。携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亲子游订单中研学类产品订单占比近七成。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得到进一步解放。作为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研学旅行市场走俏迹象明显。与此同时,专业人士指出,国内研学旅行市场质量及服务标准还有待提高。活动名额几分钟就被抢空“参加这样的研学活动,既能让孩子出来散散心,也能边玩边学,多了解课堂外的知识。”带孩子参加北京中轴线研学游的徐女士说。组织该活动的人民城市年票发行方责任人陈智勇告诉记者,今年暑期以来,几乎每场研学活动都“爆满”,上线几分钟,几十个名额就一抢而空。专门从事研学游行业的张浩表示,虽然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业务量有所下降,但暑期至今,他所在的无人机科普教育基地还是迎来了低谷期的小高峰。“前不久我们接待了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1300多名学生,近期周末研学活动人数在100人左右。”张浩说。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的研学旅行主要有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几大板块,形式上涵盖实地参观、讲座、交流会等。2020年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已遴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开发了6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351条精品线路。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开发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娱乐休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新型研学旅游产品。研学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记者梳理发现,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随后几年,各部门鼓励发展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也接连发布。在政策鼓励下,各类研学旅行机构纷纷出现,旅行社、教育机构、咨询机构等争相挤占研学游市场。今年“双减”政策落地后,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研学旅行被很多人视为下一个风口。研学旅行企业世纪明德负责人陈自富认为,大量教培企业进军素质教育领域,研学活动作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行业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行业也出现良莠不齐、高度分散等问题。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就对7家存在条件不达标等问题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了相关处理。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宣传部长张令伟认为,目前国内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很多研学机构把课程做成旅游线路,团队人员并非旅游或教育行业专业人员,导致研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建立标准,提高质量张令伟建议,为提高研学活动质量,研学主、承办单位一方面应引进教育专家和课程研发人员,聘用中高级导游,提升研学旅游教育开发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旅游院系合作,打造“教育性+公益性”结合的研学模式,实现教育的专业性、公益性与旅游的服务性的统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双减”政策落地,推动了研学旅行发展,但国内研学旅行并未与教育评价挂钩。“研学旅行内容应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与评价相关联,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及评价标准体系。为确保研学旅行基地高质量发展,文旅和教育部门还应定期开展复核工作。”在陈自富看来,新的市场主体和元素进来后,竞争加大,“整个研学旅行的产业链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分工更加精细。”记者注意到,江西省近期发布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地方标准,涵盖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等,以期为研学旅行行业“立规矩”。《工人日报》(2021-09-2602版)记者陶稳
(2021-10-04)

研学旅行需着力教育设计

“双减”政策落地后,研学旅行成为教育市场热点,一些培训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领域。研学旅行市场下一步该如何做到规范和健康发展,值得讨论。研学旅行该如何界定?要遵从什么原则?我国相关文件对此有着具体解释。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双减”实施后,研学旅行如何助力学生素质提升?如何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途径入手。一是在研学旅行中渗透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引导孩子自发爱上科学、爱上探索,尤为重要。但一些地方的科学教育拘泥于书本和课堂较多,而研学旅行能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这个过程为他们后来的选择研究和专业方向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知。“双减”政策实施后,通过研学旅行,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提升其核心素养,消除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可以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开展乡村研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会空出来更多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开展乡村研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树立正确的国情观。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省内城市近郊更适合开展乡村研学。城市学生到野外去、到乡下去、到大自然中去,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空间,强化了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三农”问题有了切身感受。对乡村学生来说,开展乡村研学是他们了解城市同龄人的一种新途径,城乡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找到对方的可学之处,实现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赏。同时,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相互流动,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助推乡村振兴。乡村研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可以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的深度参与,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营销,如校园微拍大赛、特色村庄打造等形式来推进。现在,农村产品电商平台、乡村民宿及营地管理系统等新手段也可以服务于乡村研学,让乡村研学更加方便快捷且具有时代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也要大力改革,研学旅行因此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乡村教育还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通过乡村研学,学生在对农事谚语、乡村建筑、乡土智慧的了解过程中,能培养自身对国情民情的科学认知。同时,乡村研学还能让参与者对“粮食安全观”、国家安全观等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些是课本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较难实现的。三是拓展红色研学,改变陈旧的德育说教模式。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各地从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整理了许多党史新资料,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加以精彩呈现,这为红色研学注入了新活力。建议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配合“双减”政策,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及时更新展品的展示内容和陈列方式,并主动对接学校,以灵活、多变的研学主题“课程包”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党史,提高政治领悟力和“永远跟党走”的思想觉悟。在关注多方共赢的同时,还要从市场角度关注研学旅行市场如何健康发展,要在公益性与市场性上找到平衡点,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教育培训机构自然不会放弃机会。研学旅行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抓住两点:一是必须秉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二是要配套制定严格的研学市场管理机制。研学旅行注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服务水准的综合项目,为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合理现象,相关部门及学校不仅要制定最高限价,更要有最低保底价。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开展研学机构的科学评价考核,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研学运作中实际上都有可以主动作为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参与制定区域研学的总体规划,教育的公益属性迫切需要政府在宏观规划上积极探索、突破与创新。一些地方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研学小镇,既丰富了研学资源,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值得借鉴。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引导学校合理规划研学旅行,不倡导学校按照年段大规模开展研学活动,应大力提倡小班制、定制式的研学方式,还可以让家委会组织研学。学校在组织研学活动中,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同时,应让专业的保险公司介入,而不该因偶发的安全问题因噎废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共同担起监管责任,对研学机构加强监管、科学评价,使之规范有序发展。(作者:欧荔系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2021-10-04)

端午国内旅游客流同比恢复50.9%,全球旅游业将重新洗牌?

相比今年的五一和清明节,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在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上虽然增幅放缓,但都显示出疫情后旅游业持续复苏的势头。而为了提振旅游业,近期在欧盟、东南亚及北美,一些国家推出“旅行泡泡”、新冠“保险”等行业振兴策略,期待新冠疫情平稳后,重新将全球旅游业拉回正常轨道。国内旅游业复苏一半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端午三天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880.9万人次,同比恢复50.9%;实现旅游收入122.8亿元,同比恢复31.2%。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端午假期无论是在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总收入上,相比往年都有较大缩水。2019年端午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959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3.3亿元。而和今年的五一小长假相比,端午假期的旅游热度也有所不及。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5月1日到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但携程综合平台预订及调研27日发布《2020端午旅游市场大数据报告》显示,尽管有北京疫情、全国多地降雨等客观情况,端午旅游市场的游客总量、国内旅游收入、出行人次环比5月同期也实现一定幅度增长。“结合1-6月的酒店、机票的情况简要分析,在1月20日疫情暴发后,2月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滑,但从3月开始,市场呈现逐渐复苏态势。”《报告》认为,一些细分市场,比如租车,早在5月初就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复盘今年端午假期的消费趋势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端午假期的消费更加兼顾疫情常态化下的防控要求。如旅游消费更多是通过预约的方式,而从出行方式来看,更多也是以周边游、一日游等就近旅游的方式为主,且大多是采取自驾游。从新冠“保险”到“旅游泡泡”即将迎来夏季旅游旺季的欧盟,也迫不及待准备开放旅游业。“欧盟进入跨境旅游倒计时!”德国《商报》27日报道称,欧盟委员会计划从7月1日开放边界,允许新西兰等国家地区的公民重新进入欧盟,因其新冠病例新增水平达到欧盟安全标准。而美国、巴西等国公民都将被暂时拒绝入境。中国居民也将被允许进入欧盟,条件是中国确认将允许欧洲公民入境。数据显示,欧盟国家超过27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旅游业有关的工作,占到欧盟劳动力的12%。欧洲开放旅游业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政府补贴。全球旅游业第一大国法国政府计划出资180亿欧元用于扶持旅游业。德国则对旅游企业给予补贴,每家企业可以获得数万欧元。而意大利则设立24亿欧元“度假奖金”,奖励年收入4万欧元以下家庭,每户可得到500欧元补贴。瑞士各州也相继推出各类“本土旅行”项目,游客可以打折进入景点。新冠“保险”。意大利北部旅游胜地南蒂罗尔为吸引游客,决定为所有到当地度假的人提供免费新冠检测。欧洲多家航空公司以及在线旅游公司等也计划出售涵盖医疗费用不超过7000欧元的保险套餐,保费只要数十欧元,可支付患上新冠肺炎的住院费用。“旅行泡泡”。目前,各国的国际航班入境都需要有14天的隔离期。而“旅行泡泡”就是在全球疫情封锁的大环境下,部分疫情可控且感染人数较低的国家地区之间互相开放出入境的绿色通道,减少检疫隔离的限制。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从5月15日起彼此重新开放边界,是欧洲首个“旅游泡泡”。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也计划尽快建立跨塔斯曼海峡“旅行泡泡”。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也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这一计划。全球旅游业将重新洗牌?尽管如此,许多从业者并不看好未来的旅游市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旅游业产值将暴跌70%。旅行房屋租赁平台爱彼迎联合创始人兼CEO切斯基认为,疫情消退后,前往著名旅游胜地的游客会减少,人们会选择到访不太知名的、更安全的目的地。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持相似看法。以中国为例,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疫情后,中国消费者在旅游偏好上肯定要发生转向。“除了疫情因素,最主要还是我们外部环境,尤其是中美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此外,过去很多游客出境游的目的是“买买买”,但近几年人们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开始下降。张凌云表示,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未来中长线旅游乃至出国游在很大程度上将被国内旅游、周边游所替代。中国预计何时能完全开放旅游业?张凌云表示,一切都要取决于疫情,“如果国外没有控制住疫情,我们也太平不了。”但他表示,只要等生活恢复正常,旅游需求会进一步增加,“现在大家都憋得很,哪怕不去名山大川,就到周边郊野、乡村去看看都行”。来源:环球网
(2020-06-29)

北京文旅系统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企业帮扶

连日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为防止境外疫情输入的重要战线。在国门第一线,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派出工作组24小时值守,开展对疫情严重国家入境人员信息登记、接待转运,协调宾馆饭店防疫管控等工作。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导游分会组织各语种导游参与志愿服务,导游们舍小家顾大家,坚守防疫一线,利用自己的专长开展服务,进行防疫宣传、协助旅客转运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全力做好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企业帮扶等各项工作。首都文旅战线努力作为、精准施策、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联防联控统筹督导应对疫情,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四方责任”,紧紧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两大环节,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工作组,建立工作机制,推出防控措施,加强督导检查。各区文化和旅游局成立防控工作专班,市、区联动,扎实推进防控工作。北京1月23日起取消4300多场文化活动;关闭封闭式管理的181家旅游景区,暂停3016家旅行社经营活动;关闭各类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博场馆等,暂停营业性演出审批。1月24日至2月20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协调全市旅行社,将外地在京旅游团组安全有序组织返程,将北京在境外旅游团组安全、平稳、分批次组织返京。针对酒店行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做好全市星级饭店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各项政策文件,明确了属地、部门、星级饭店三方责任。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汇编及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民宿行业等防控工作指导手册。2月2日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共派出90个检查组、200多人次,对全市星级饭店开展两轮全覆盖、不间断督导检查,各区文化和旅游局也会同所在区相关部门进行全覆盖检查。按照市防控工作总体部署,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迅速响应,派出工作组全力参与社区防控、严防境外输入等专项任务。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8公里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简称“新国展”),被设为疫情严重国家入境北京旅客转运集散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抽调了30名骨干入驻新国展集散点和指定酒店,全力投入防控工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有关区文旅局、属地街道等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市、区、街道三级共管机制。政策支持精准帮扶为切实减轻疫情对首都旅游业的冲击,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政府帮扶、行业互助、企业自救,制定并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13条帮扶政策。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说:“这些政策最大限度整合了发改、财政、金融等政府部门资源和优势,帮助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共渡难关、稳定发展。同时,注重与文化和旅游部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发布的相关政策紧密衔接,让旅游企业在困难时期充分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得到切实帮助。”北京积极推动政策措施落地。如向旅行社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目前近10亿元已到账;建立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税务局、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和各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创建绿色通道,帮助旅游企业明晰全市已经出台的社会保险、税收、金融、房租等相关政策实施路径;通过京郊旅游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北京旅游资源交易平台、京郊旅游投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京郊小微旅游企业克服经营困难;通过北京旅游在线教育平台,向全市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从业者开放培训课程和资料。北京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张宏宇介绍,13条帮扶政策中有4条涉及财政资金直接投入,金额近4亿元。目前,资金已全部下达相关部门和各区,涵盖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等旅游业态,以及旅游融资担保、京郊旅游保险、旅游会奖、旅游商品扶持等。同时,经协调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资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纳入文化“投贷奖”、文化“房租通”政策支持范围。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建忠说:“协会面向1100家旅游企业深入调研,将企业困难和需求提炼出14个方面内容,为政府拟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利用协会网站、公众号等,及时发布政府各项政策信息。旅行社、饭店、导游、民宿等分会推出免费直播系列课程,涵盖企业经营和管理应对策略、员工心理调节与重建、导游阅读计划、专家文化精讲等网络学习内容。”复工复产谋划发展近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作为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备受瞩目的工程,北京环球度假区已全面复工,采取了严密防控措施。4平方公里园区内,分为生活区、施工区、办公区。园区内实施最小单元化管理,每个单元工人固定宿舍、统一行动,建立健康档案并密切观测。据了解,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项目一期及其配套项目纳入2020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北京正努力做好要素保障,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重点工程落地实施。在重点工程、部分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同时,北京文旅部门加强督导检查,筑牢防疫屏障。顺义区文化和旅游局实行“网格化”检查,每日对所有正在运营和准备开工的企业进行实地检查,重点查人员、查措施、查记录、查制度;对未复工企业通过电话和微信检查,实时上报检查情况。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抽调局机关35名干部和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26名队员下沉一线,对全区614家重点文旅企业开展地毯式排查,并下发行业指引,要求企业签订责任书。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谋划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各项工作。陈冬表示,北京将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推出系列精品线路,打造“漫步北京”“点亮北京”“畅游京郊”三大品牌;推动旅游业与动漫、影视、演艺、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一键游北京”项目,提升北京文化旅游智慧服务水平;推进环球主题公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100个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启动10个精品酒店建设工程,完成500家乡村精品民宿提质工程;利用传统节日等特殊时点,筹备系列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丰富市民京郊游和国内旅游体验。
(2020-03-20)

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一句中国古语,概括和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这是历史的总结,更是现实的激励、未来的昭示。古老的民族,年轻的国家,亿万万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民,历经风雨创造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今天,也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生活的美好不仅在于享有的丰富,更在于经历的丰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战风斗雨,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书写了光照时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毛主席曾经感慨,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正是在这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我们顶住了帝国主义经济、军事的全面封锁,抗击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严重威胁,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极度困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生产了自己的解放牌汽车、东方红拖拉机,研制出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挺起了腰杆,国家的面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犹记改革开放之初,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副食本、工业券等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甚至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都要票证;几代人同居一室十分普遍,土坯房、茅草房,筒子楼、大杂院是城乡居民生活的深刻印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人们生活的奢侈品;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仅能起降2架;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正是在这种物资匮乏、生活贫困、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情况下,我们果敢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冲破思想观念的桎梏,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经历了价格闯关的艰辛,经历了西方国家制裁的艰难,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历了特大洪水、特大地震、非典疫情等的考验……在大海中练就游泳、在磨砺中愈加坚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今天,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托举起覆盖13亿多人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创造了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的脱贫奇迹,书写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篇章,亿万人民携手冲刺全面小康的百年梦想……这一项项巨大成就、一串串亮丽数字的背后,挺立的是中国人民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浸透的是中国人民风雨兼程的辛勤汗水,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二)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我们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但走向未来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美好生活不是温室里的生活,不是真空里的生活,风风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创造美好生活,就要解决“快速发展”留下的问题。我们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奋力一跃”;要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要补上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公共安全风险多发的短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任重道远;要还清在生态环境上的历史欠账,建设山清水秀、天高云淡的美丽中国,唯有久久为功……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急速行军后必须拉上的掉队一员,都是我们再踏征程必须重整的行装。创造美好生活,就要破除“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当我们作别了一个个老问题,许多新问题又迎面而来,当我们翻越了层层山峦,新的高峰又耸立眼前。高速行进40年的中国社会,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技术红利亟待挖掘;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日益凸显……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水涨船高。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走到这个发展阶段之后,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抵达的前方。创造美好生活,就要迈过“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继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需要我们跨越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沟坎、一个个险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下利益固化藩篱的“硬骨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还要看到,今日中国之发展,已经不是一条平静的“内流河”,而是时刻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性洋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而有人不愿意看到醒狮的振奋、巨龙的腾飞,不愿意看到13亿多人的生活美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这是无法回避、必须应对的挑战。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回溯历史,让我们摆脱“开除球籍”忧思的,是中华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助我们“杀出一条血路”的,是亿万人民那一股子敢闯敢干的气呀、劲呀。中国人一以贯之的“行动哲学”,便是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闯过隘口才能一马平川。(三)把握历史进程,认识历史事件,需要把视线拉长,把过往与当下、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审视,这就是历史学界常讲的“大历史观”。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复兴梦想进程中正在经历和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雨,就能始终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激荡中保持一份从容。我们自信,“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当今世界风云际会的变局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攻坚克难、力除积弊,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民生普惠得到更好保障,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大大增强,亿万人民追梦圆梦意气风发、正当其时……前不久,中国经济亮出喜人“半年报”,GDP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运行在中高速区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低于5%,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2%……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好、潜力最大、韧性最足的国家之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向好的基本面,正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所在。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在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保障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激发活力与集聚力量的有效结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实现、维护、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正是在这个制度下,精准扶贫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成效斐然,维护民生安全、公共安全的举措坚强有力……中国制度的优势充分释放,我们持续健康发展、战胜风雨考验的意志如铁、信念如钢。我们从容,“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些人为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悖道义而行,关税的壁垒肆意高起,霸权的大棒到处挥舞,虽可逞一时得意之洋洋,但难以解决经济失衡、政治失序等深层矛盾,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一个注脚。打开窗子让空气对流,打开大门行天地广阔。我们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站立的是时代的潮头、道义的高地,追求的是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创造更多红利。行大道以利天下,我们就能够乱云飞渡仍从容,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国人赞赏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正是因为它们面对风霜雨雪而无惧、历经数九寒冬而不凋。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四)有经济学家判断,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就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每一个人奋力向前的奔跑,让中国社会始终葆有勃勃生机、旺盛活力,让中国发展始终拥有坚实基础、不竭动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实现更高远的目标,迎接更美好的生活,需要亿万中国人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如果你是忙碌在工作岗位的党员干部,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敢作敢为,善作善为,面对艰巨任务冲锋在前,面对艰难险阻奋战在先,以实际行动传递信心和信仰、凝聚奋进的力量。如果你是劳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应当挺起宽厚的肩膀,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用辛勤劳动追求梦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以卓越的劳动创造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如果你是耕耘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应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始终保持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扎根沃土、热爱农业,学习技术、熟悉经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希望的田野,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的家园。如果你是拼搏在市场大潮中的企业家,应当坚守实业报国、实业兴国的追求,发扬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立足主业、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始终敬畏契约和信用,勇于承担肩头的责任,在市场中敢闯敢试、勇搏激流,在发展中实现价值、奉献社会。如果你是埋头在创新攻关中的科研人员,应当牢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重托,积极投身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树立大志向、甘坐冷板凳,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潜心钻研、孜孜求索、精诚协作,勇攀科技新高峰,建功立业新时代。如果你是凭窗苦读憧憬未来的青年学生,应当珍惜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强国复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始终保持青春朝气、年少锐气,以时代新人的姿态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你是……20多年前,一首《真心英雄》唱遍大江南北,“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至今依然令人心潮澎湃。13亿多的中国人民,每一个人都有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信念,都是逐梦的“真心英雄”,只要各尽其责、苦干实干、全力以赴,就能激荡出无往不至、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今天的中国,正经历成长的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
(2018-08-10)

根治“不合理低价游”需综合治理共同抵制

近年来,针对“不合理低价游”等行业顽疾,我国掀起了一场“延续时间最长、动员力量最广、监督力度最大、处罚企业最多、各方反响最好”的旅游市场整治风暴,诚信经营的市场导向得到强化,全国旅游市场秩序呈现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然而“不合理低价游”问题还没有完全根除。近日,央视报道了海南旅游市场“不合理低价游”乱象,海南省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按照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批示,政府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对涉案的旅行社、景区和购物店依法查处。“不合理低价游”之所以成为市场顽疾其原因是社会还存在着制造“陷阱”的“空气”和“土壤”。因此,根除这一顽疾需政府、行业和社会一起出“重典”、下“猛药”。“不合理低价游”是指经营者利用游客贪图便宜的心理,以低于成本价格的低价产品揽客,而后通过虚假合同、价格欺诈、强制购物等手段非法获利的旅游项目。“不合理低价游”不仅质量低下、服务低劣,经营者还以增加自费项目、强制购物的手段迫使游客“买单”。在这看似诱人的“馅饼”背后,却是坑害游客的“陷阱”,不仅坑害消费者,还损害了旅游行业和地方形象。旅游法第35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以“不合理低价”诱客、揽客,是明目张胆的违法经营,应依法进行严厉处罚。我们还看到,现在有一些企业和机构,并不具备从业资质,但通过“会员优惠”“俱乐部”“社群活动”等组织“不合理低价游”活动,对于这些无证经营的乱象,更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予以坚决制止和取缔。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和无证经营,是维护依法经营企业的合法利益、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务实之举,不仅需要阶段式的集中整治,更需要治标治本的综合治理;不仅需要曝光以后的严厉查处,更需要平时常态的严格管理。整治“不合理低价游”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我们需要一个依法经营的市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市场自然要对违法经营等扰乱市场、坑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乱象坚决说“不”。市场要有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规则,那些不按规则“出牌”、甚至钻市场“空子”非法牟利的经营者就要让他出局。同时,整治“不合理低价游”,也必将倒逼旅游经营者积极作为、正当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应该肯定,绝大多数旅行社都能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和优质经营,积极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和消费行为的迭代、变化,不断研发性价比高的产品和创新个性化的定制产品,提供人们需要的“良品”。违法经营“不合理低价游”的只是少数。所以,根治“不合理低价游”,不仅要晒出违法经营的“黑名单”,还要亮出诚信经营的“红榜单”,树立和宣传优质经营的“优字号”,弘扬和释放旅游行业的正能量,让消费者信得过、放心消费;要为那些坚守诚信经营、具有品质品牌的经营者创造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经营环境,让他们引领诚信体系的建立,筑起抵制“不合理低价游”等乱象的“篱笆墙”,还旅游市场“一片清净”,添旅游市场“一派生机”。根治“不合理低价游”顽疾需要消费者共同抵制。明明知道“便宜无好货”,但一部分消费者却挡不住诱惑;“羊毛出在羊身上”,更何况“不合理低价”必定会以粗劣服务、增加自费项目、强制购物等手段和途径让游客更多付出,但一部分消费者仍愿“被宰”。天下不会“掉馅饼”,“馅饼”往往是“陷阱”。所以,要加强理性消费和出游的引导,旅游消费者要谨慎选择自己需要的旅游产品和物有所值的旅游服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广大消费者和行业、政府监管部门一起来抵制,“不合理低价游”也就没有了市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旅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场旅行应当是赏心悦目的美好体验,而“不合理低价旅游”则会让旅游者伤心瞠目、苦不堪言。所以,根治“不合理低价游”沉疴是体现旅游业发展“惠民悦民”宗旨的必然之举。创造优良的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让消费者游有所值、游有所乐,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实现旅游业从高速发展走向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近日看到一组数据,颇感欣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的2017年国家服务业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从投诉看,服务业万人投诉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旅游投诉同比下降了8.87%;从品牌看,旅游服务领域的品牌价值同比增长31.77%,居各领域之首。这充分说明在重拳和综合整治下,我国旅游市场秩序正持续向好。随着优质旅游的发展、诚信体系的日臻完善和市场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不合理低价游”最终将失去市场,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好转,从而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8-08-10)

加快落实带薪休假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带薪休假制度是实现国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带薪”可以保障闲暇收入,“休假”可以保障闲暇时间,这不仅涉及社会福利和人民幸福,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异地就业和跨地区发展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每个游子都迫切希望能有假期回家探亲,由于平时的休假时间不足,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春节假期返乡。此外,在现行的假日制度下,人们出游相对集中,使旅游体验大打折扣。因此,带薪休假成为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和“有钱有闲”生活期待的有效方式,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提高国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一项重要举措。带薪休假制度不仅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家庭和谐、个人幸福和精神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还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质量的提升,促进旅游业、娱乐业、交通行业等融合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中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比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资本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更为显著。带薪休假制度可以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活动,提升人的智力、社交能力、知识水平和健康水平等人力资本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方面,发达国家公民普遍具备休假维权意识和浓郁的休假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带薪年休假制度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休假观念和休假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与国家经济实力、社会保障及文化观念等因素息息相关。我国《劳动法》《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文件中均明确规定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凡是职工累计工作满1年但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但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年休假15天。但诸多社会调查显示,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仍不尽如人意。对于职工而言,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有带薪休假的权利,即使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但迫于升职压力和个人发展或者是保住饭碗等因素而无法真正享受带薪休假。对于企业而言,迫于带薪休假成本和代价,再加上法律监管和惩戒力度不足,大多数企业也对相关规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带薪休假制度成为部分劳动者的纸上权利。结合带薪休假制度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笔者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普及带薪休假法律知识,提高职工休假和维权意识。改变大众对于休假就是不思进取和游手好闲的观念,营造科学休假氛围。不断深化尊重劳动者休息权的观念,提高劳动者休假和维权意识。将带薪休假这项基本权利写入每位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普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律知识,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二是细化职工带薪休假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职工带薪休假的满足条件,细分休假类型和休假权益,规定带薪休假时间不应与周末、法定公共假日时间和职工婚假、丧假、产假、病假等正当假期时间相混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规定职工须在提交年度工作总结时向用人单位提交下年带薪假期预计时间,便于用人单位统筹协调。在受用对象上,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实习生等所有劳动者均享有带薪休假。细化带薪休假中带“薪”标准,规定带薪休假工资不得低于平时工资,具体应包括职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奖金等所有类型。为保证职工带薪休假权益,还可规定带薪休假既是劳动者休息的权利,又是劳动者必须承担的休息义务,不应以任何原因将其“兑换”为额外收入。三是加强法律监管和工会监督,细化相关惩罚办法。加强工会对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的调查和监督。细化企业违反法律的惩罚规定,如对不能保证劳动者带薪休假时间、不能有效实施临时工等劳动者带薪休假制度、不能有效保障劳动者带薪休假中的带“薪”权益、私自将劳动者带薪休假兑换为额外收入等不同类型违法行为,分别规定具体惩罚办法。四是全面推进假日制度改革,提高国民休假质量。当前,逢假必堵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带薪休假与公共假日制度二者不协调造成的,因此亟须全面推进假日制度改革。笔者认为,实施分散式公共假日政策是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率和保障国民休假质量的重要方式,要把推进假日制度改革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国民幸福感。
(2018-08-10)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促进文旅真融合深融合

近日,民宿平台爱彼迎发布了一则“把家安在长城上”的体验招募通知,称将从11个国家用户中选取4组人在长城住宿一夜,地点位于北京延庆。此消息一出,便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甚至有人公开质疑“招募活动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商业炒作”。正是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之下,活动主办方已经关闭了报名系统。其实,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在保护基础上开发,在开发利用中保护”。笔者认为,此次“把家安在长城上”体验招募活动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象征,备受公众瞩目;二是近年来因商业开发而破坏文物、损害遗产的事件屡有发生,社会面对类似事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批评;三是此次活动由商业公司策划推出,涉嫌商业炒作。活动是否违法、是否涉嫌商业炒作暂且不论,单看活动的初衷其实是好的。招募活动公告中指出,其初衷是“保护文物”“推广长城文化、倡导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希望向全世界展示长城的建筑及文化魅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连接”。而且,此次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引起了全社会对长城保护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深入探讨。这一事件让笔者想起了今年上半年《环球时报》刊发的一则题为“日本开放七万座寺庙当民宿满足游客需求缓解寺庙资金紧张”的报道。报道称,日本将开始实施新的民宿管理法。届时,上万所寺庙将有资格把空闲房间当成民宿租给游客。一方面,游客有了新的消遣方式,另一方面,寺庙也可借此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其实,日本的很多寺庙都属于文化遗产和文保单位,他们开放经营民宿的做法其实是可以借鉴的。尤其是在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妨把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改革步子迈得更大些,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推进文化遗产、文保单位与旅游产业深融合、真融合。当然,推进类似长城这样的文化遗产和文保单位发展旅游,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文化遗产、文保单位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把保护放到第一位,注意开放范围、开放时间、开放形式、容量限制等,确保旅游开发不破坏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物。二是要坚持能融则融、真融深融的原则。要利用好文化、旅游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方面力量,尽可能地推进更多文化遗产和文保单位向公众开放,以更加适应市场发展、满足公众需求的方式开放。三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政府要做好引导监督,建立惩戒管理机制,确保文化遗产、文保单位不受破坏;企业要做好产品开发,自觉接受政府、社会监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当然,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间也会出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争议。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说越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在争议中勇挑担子、勤动脑子、多出点子、巧探路子,切实推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深融合、真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要。
(2018-08-10)

景区推广和开发要坚持正确价值观

近日,陕西省旅游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纣王妲己火力全开!在周原热舞抖音点击破千万,这个景区要逆天!》的文章,引发网友热议。一个是西周故都,板板正正的都是青铜器国宝;一个是野史混搭,纣王和妲己要做旅游代言人,怎么看怎么觉得“画风不正”。好的产品和好的推广是景区的立身之本。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也随之白热化,有些景区为吸引流量,推广时一味在“三俗”、恶搞、戏说等方面下工夫,甚至在产品设计上拼命搏出位,可谓乱象纷纷。景区的价值在于给游客美好的体验,增强向上向善的动力。在观赏名山大川、感慨古今风流和感受民俗百态的旅游活动中,可亲近、可理解、易分享、有温度的优秀文化内核丰富可观。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增加的不仅仅是旅游的吸引力,更体现了对优秀文化的珍惜和保护。2017年逾50亿人次的国内游客中,相当部分的目的地是旅游景区。巨大的流量应该有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与之相匹配,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取悦游客无可厚非,这体现的是商业逻辑,但务必有底线,这体现的是价值逻辑。两种逻辑间的关系要把握到位。如果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无物,置公序良俗于不顾,利用人性阴暗面进行景区推广,用劣质三俗产品诱惑游客,无疑违背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序良俗。事实上,有关部门早对此有所规范。我国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要求,“必须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繁荣旅游文艺演出,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水平,通过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今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原国家旅游局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将中国元素融入主题公园游乐项目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这些都对景区推广和产品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理说,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国有企业,应该在弘扬优秀文化、抵制糟粕文化方面起表率作用。往深一步看,这也体现出当前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想象力和手段还有很大改善空间。我国数之不尽的文化宝藏为开发文旅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如何开发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是一个亟须创新解决的问题。如此次事件发生的周原,文化底蕴不能说不深厚,居然要从野史演绎中寻求素材和表现形式,让人目瞪口呆,更让人嗟叹不已。从这点看,让文物活化,让历史可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8-08-10)

研学旅行需有科学的标准和严格的准入

  进入暑期旺季,各地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大名校校园、博物馆都有中小学生的身影。但值得注意的是,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在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上应有不同于一般旅游产品的规范。那种把普通的旅游活动当成研学旅行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研学旅行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由于教育部门将研学旅行纳入了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体系,倒逼学校、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研学旅行;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所形成的巨大市场吸引了众多的旅行社、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单位推出相应的研学旅行产品。此外,一些原本并不接待游客的书画院、作坊、工厂、农场、培训机构等也参与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但由于相关的产品标准、价格标准、资质标准、准入条件、管理规制等还没有形成完善和系统化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也使当前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缺乏标准,导致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在内容、形式、层次等方面参差不齐,许多经营机构只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来开发产品,根本不考虑研学旅行本身的目的和要求;二是认识上不到位,许多经营机构和部分学生家长误把旅游当“研学”,把普通旅游活动与“研学旅行”画等号;三是缺乏产品开发和经营机构准入机制,导致很多单纯以牟利为目的的机构乘虚而入,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四是责任分工不明确,市场监管不到位,《意见》涉及11个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应形成明细化的责任分工,否则就会导致研学旅行市场管理在许多环节出现缺位。  笔者认为,从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出发,亟待建立规范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经营、服务、管理规制和标准,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能够真正得到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一是提高认识,正确理解“研学”的含义。《意见》之所以没有使用传统意义的“旅游”概念,而是使用“研学”和“旅行”,实际上强调的是在旅行过程中进行研习性学习,即将参与性、实践性与知识性、科学性一体化的校外学习过程。因此,“研学旅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而是走出校门的自然和社会研习教学。二是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意见》由11个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其中明确规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即明确了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生所在的学校为第一责任主体:教育主管部门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研学旅行计划的拟定、组织和实施。其他相关部门同样肩负着与自身职责相关的责任,如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履行对参与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经营企业的资质审核和业务监管责任,并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规格进行标准审定和技术把关等。三是建立研学旅行经营者准入制度。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经营旅游服务产品的企业应该取得相关资质。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除经营旅行服务的旅行社要按照相关要求取得资质外,像景区、博物馆、艺术馆、工厂和作坊、农业园区等从事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是否需要取得相关资质或具备一定的门槛条件,包括经营研学旅行服务的旅行社是否需要在取得一般旅行社经营资质的基础上,增加研学旅行经营资质或达标条件,都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专门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四是完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中小学研学旅行涉及不同年级,各个年级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各有不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会同旅游主管部门等建立系统化的研学旅行产品标准体系,即以年级为基础,从产品的内容结构和深度、知识体系、参与程度、产品形态、服务标准、安全要求等,建立详细、系统的标准,既作为研学旅行产品研发、经营者的参照,也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进行监管、考核或验收的依据。五是加强市场监管。针对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经营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意见》涉及的相关部门,应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积极做好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价格、安全等监管,特别是要从保障中小学生人身安全的角度,制定安全出行标准,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责任到人。  总之,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开创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使这一开创性的教育改革得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018-08-10)
首页 | 时政新闻 | 联盟简介 | 研学动态 | 联盟单位 | 政策法规 | 研学基地 | 联盟公告 | 联盟TV | 活动现场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7 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

地 址:中国●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太白湖区第23届省运会指挥中心E0627   秘书处:0537-2222409 15505375387(微信)

鲁ICP备11013863号-5

 

 
QQ在线咨询
联盟秘书处
217651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