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基地
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


莱阳,是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白垩纪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有两百多种古生物化石。以谭锡畴、周赞衡、杨钟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外科学家,以及汪筱林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古生物学家都曾在此进行过考察研究。


一、莱阳地质古生物资源概况

莱阳是研究中生代生物地层的重要地区,主要沉积了白垩系地层(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而且地层比较完整,出露连续。莱阳白垩系地层从早至晚分别发育了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莱阳群,距今约1.3亿-1.1亿年前,在这个地层里发现了一些鱼类、腹足类、双壳类、昆虫和植物等化石。青山群,距今约1.1亿-1亿年前,这一地层里发现了恐龙、翼龙、蜥蜴和龟等脊椎动物等化石。王氏群,距今约8000-7000万年前,这一地层富含鸭嘴龙为代表的莱阳恐龙动物群及种类丰富的恐龙蛋化石群。莱阳群和青山群产出的化石组合相当于辽西热河生物群,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被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古生物发现。

(一)莱阳的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有许多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在此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如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我国古哺乳动物学奠基人之一周明镇和黄土之父刘东生,以及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和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等,他们都为莱阳古生物研究做出过开创性的工作。

1923年至今,莱阳古生物共有3次大发现和发掘。第一次是1923-1930年,谭锡畴教授在莱阳发现大量恐龙骨骼化石,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随后对谭锡畴采集的恐龙化石进行了研究,并命名了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龙—中国谭氏龙;1950-1958年,以杨钟健、刘东生、周明镇为首的科学家对莱阳恐龙进行了第二次大发现和发掘,杨钟健发表了著名的《山东莱阳恐龙化石》,并发掘了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1984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在菜阳成立,代表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2008年至今,由中科院汪筱林教授带队,对莱阳恐龙蛋、恐龙化石等古生物化石和地层进行考察,发现大量恐龙蛋、恐龙化石及莱阳平原恐龙峡谷群,确认了莱阳恐龙化石富集层和埋藏规律。

(二)诸多“世界第一”,使莱阳成为古生物科考界的殿堂。莱阳的白垩纪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连续,化石埋藏丰富,种类繁多,是研究白垩纪地球和生物演化最理想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其他同类型地质公园所不能比拟的地方。

1.拥有全国最罕见的三个著名白垩纪化石生物群:(1)热河生物群,发现植物34种,昆虫300余种,其中昆虫、翼龙和植物等化石均为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从莱阳揭开了我国古昆虫学、翼龙和古植物学的研究序幕;(2)莱阳恐龙动物群:已经研究记录的恐龙种类达到5大类9属12种;(3)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现已发现恐龙蛋5科6属13种。

2.世界罕见的恐龙和恐龙蛋富集共生保存的地方;

3.我国科学家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1922-1923);

4.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发现地(1951);

5.我国最早发现翼龙的地方(1951);

6.我国最早发现昆虫化石的地方(1922-1923);

7.我国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1950),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乃至世界恐龙蛋化石研究的基础;

8.世界通用的恐龙蛋命名系统诞生地(1951-1979);

9.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诞生地(1984)。


(三)现有化石埋藏量十分丰富

据科学家探测表明,莱阳恐龙化石埋藏地点代表的河流沉积环境下的化石埋藏类型几乎占据我国脊椎动物化石遗址的一半以上。金岗口园区是世界上罕见的同时富集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地方。近几年,在金岗口园区的2号恐龙化石发掘现场再次发现了大量恐龙骨骼化石。专家表示,如此连续多层富集的恐龙化石层,在世界范围尚属罕见。随着后续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同化石富集层位将呈现出“兵马俑式”坑道,对研究恐龙演化、集群死亡和古地理、古环境等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通过中科院汪筱林教授带队在2号馆连续两个多月的野外集中发掘,再加上多年来的考察研究,最终确认在2号馆附近100米的范围内有8个连续的化石层。已暴露的连续5个化石层,恐龙化石非常丰富。比如在第三化石层,在不到300平方米的范围内,他们用两年时间发现采集了600余件大大小小、虽然完整但分散保存的恐龙骨骼,并已经装架了4条鸭嘴龙化石骨架,现陈列在公园内的莱阳古生物博物馆中。富集区域内每一个层面都反映出当时不同的古气候环境,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具有非常重要且独一无二的科研价值。


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研学基地情况介绍

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旅发委等11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地质公园紧急转型,依靠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以及“中科院科研科普基地”、“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等国字号名片,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穿越亿万年的白垩纪恐龙峡谷,亲临野外挖掘现场,模拟科学家修复,让学生在了解基本恐龙和地层知识的基础上动脑动手,让上亿年的化石“活”起来,让课本里的东西“走”出来、“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变“参观”为“参与”,为孩子们了解古生物、近距离接触科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二课堂。地质公园的研学课程自研发以来,受到众多学校、旅行社、教育机构的热烈响应。


(一)七年研学历程

“白垩盛世”起步,在实践中升级,逐渐被全国23个省市的研学伙伴和团队认可,我们用了年时间。

2017年,公园自己设计的“五天四夜”研学产品成为山东省旅发委市场营销大会的典型,同年入选烟台首批38处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2018年,公园自主研发课程“穿越白垩纪”入选山东省首批研学旅行示范课程,并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研学活动,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9年,公园不断推出新课程、新理念,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大赛”中再次获奖。

2020年,地质公园创新实践课程《飓风营救》在“2020首届山东省研学线路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21年,包含了地质公园研学实践操作精华的《穿越白垩纪 研学实践指导手册》一书出版发行,公园研发的青少年成长主题课程《寻找深藏地下的植物王国》荣获第二届研学线路设计大赛三等奖。

2022年初,公园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出版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地质文化村建设支撑示范”的科幻故事书《回家吧!莱阳龙》。

2023年,公园被中国古生物学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三百研学课程

七年来,为推进地质公园与现代研学跨界融合,地质公园累积了价值难以估量的经验,为今后研学能够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自开馆以来,地质公园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素质,不断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依托独有的“龙”文化资源,与中科院、山科大等高校院所密切合作,以青少年为主体,大力开展“走近科学、亲近自然、学会感恩”等主题的研学活动,开发了“与科学家面对面”“跟着课本去旅行”等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走出了一条“文旅+研学”的新路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与研学团队,并获得一致好评。

年来,地质公园课程研发团队先后研发了红色主题、地质主题、科技主题、劳动主题、军事主题等五大主题300多个研学课程,创造了“白垩纪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进校园”“白垩纪大讲堂”“流动博物馆”四大科普名片,惠及全国23个省市地区20多万名中小学师生。



)七十国省荣誉

自成立来,公园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先进的研学理念,先后被授予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科普基地、中科院科研科普基地恐龙复原装架室、中科院科研科普基地化石修复保护室、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行走齐鲁”资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济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中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联盟研学示范基地、烟台首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70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研学资源独特、丰富

地质公园位于莱阳市吕格庄金岗口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距离莱阳市区10千米,包括金岗口、凤凰山两个园区,以及团旺、北泊子两处地质遗迹保护点,总面积15.46平方千米。整个公园以地质遗迹景观为基本资源,以恐龙化石群、莱阳生物群等古生物化石为显著特色,同时包含了白垩纪典型地层剖面、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等多种地质遗迹类型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和观光旅游价值。其中,金岗口园区目前已建有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张和国际树化石林及平原恐龙峡谷群等主要景点,同时还有原址保护的棘鼻青岛龙化石发掘地1号遗址馆、大量恐龙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地2号遗址馆。

11号遗址馆(棘鼻青岛龙遗址馆)2008年至2010年,汪筱林率领中科院古脊椎所莱阳科考队重新考证厘定了60年前青岛龙化石发掘地点。2010年,我市加盖了保护性建筑,成为目前的棘鼻青岛龙遗址馆。2019年,对馆内进行了维护和整修,加装了护栏、木桥,正式对游客开放。


22号遗址馆。汪筱林领导的莱阳恐龙科考队于2010年发现,后一直为中科院每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发掘现场,目前暂不对外开放。


(3)古生物博物馆2015年开始建设,建筑面积3939平方米,2016年开园运营。展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恐龙蛋化石群、热河生物群三大生物群共生特色,充分彰显自然天成的莱阳风貌,镇馆之宝是新中国挖掘的第一具恐龙化石——棘鼻青岛龙。


(4)张和国际树化石林2015年开始建设,2016年对外运营。是目前胶东地区最大的迁地保存展示树化石林,占地5.5万平方米,展示了近400棵来自不同国家的珍稀树化石。


(5)平原恐龙峡谷群。中科院汪筱林教授发现并命名,包括将军顶峡谷群、咸家庄峡谷群及金岗口峡谷群,这些恐龙峡谷由王氏群红层组成,一般呈东西或南北向展布,数量众多。



(6)北泊子地质遗迹保护点。属于莱阳群地层,时间距今约1.3亿-1.15亿年前主要以灰色、灰绿色页岩、粉砂岩等湖泊沉积为主。含鱼、叶肢介、昆虫、及介形类、植物、双壳类、腹足类等,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7)团旺地质遗迹保护点。属于莱阳群地层,时间距今约1.3亿-1.15亿年前,主要以灰色、灰绿色页岩、粉砂岩等湖泊沉积为主。已经发现了莱阳蝽、蚊子幼虫、裂尾甲等昆虫的化石。



(8)马耳山。


(9)瓦屋夼。


(10)中科院化石修复中心。


(五)行业专家领衔

地质公园聘请、联合了多方科学界和教育界力量,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作为研学课程的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情景化、讲解故事化、互动常态化、执行模块化、流程标准化的五化教学手段,全力研发有研有趣的研学课程,打造国家级研学标准,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探索学习,快乐成长!

2017年,公园聘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汪筱林博士为“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首席科学家”及“莱阳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随后,汪筱林团队的其他科考队员也相继参与到了研学活动中来,为研学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现在,公园专家智库已包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等院所的专家近百人。



    来源:白垩纪国家地址公园   审核:张令伟


  • 发送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阅读
    内容加载中……

    Copyright 2016-2020 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

    鲁ICP备:11013863号-5号 秘书处:0537-2222409 15505375387(微信)

    地 址:中国●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太白湖区第23届省运会指挥中心E0627